新聞中心
成品紅磚的表面上有時出現(xiàn)小小的如綠豆大或如豌豆大的氣泡,破裂后造成像魚鱗一樣的脫皮。脫皮掉落后的凹坑里有時有一個小白點,有時有一個深黃或黃褐色的斑點,有時什么斑點也沒有,凹坑的顏色和周圍一樣。
當凹坑里出現(xiàn)白色斑點時可能是原料中石灰石(碳酸鈣)含量較高,其在高溫后燒成為石灰(氧化鈣),石灰吸收了空氣中的水分后生成氫氧化鈣(熟石灰),體積膨脹,造成崩裂脫皮。
當凹坑里出現(xiàn)深黃色或黃褐色的斑點時.則可能是原料中有鐵質(zhì)結(jié)核(黃鐵礦或褐鐵礦),其在焙燒中也會膨脹剝落。 針對以上兩情況,應(yīng)盡可能地去除原料中的這些有害成分.否則也應(yīng)將其粉碎到粒度小于0.5 mm~l mm,以減輕其危害,因燒結(jié)磚的質(zhì)量標準中允許有尺寸不大于10mm×10mm的石灰爆裂。
當凹坑中沒有任何斑點,顏色與周圍并無差異時則完全是擠出成型時留下的隱患。生產(chǎn)中,傳統(tǒng)的做法是在機口頂部注水,這是因為機口(磚嘴)四角對泥料的摩擦阻力最大,因而來的泥料較少,造成四角缺泥;而采用給四角加水潤滑,目的是減少四角的摩擦使泥料多來點。
但實際上大部分磚廠都是從機口中間注水,給泥條表面加水。正確的做法應(yīng)該是往機口四角加水,即在距棱角20mm左右的地方,用給病人輸液的軟管往里注水,并控制水量為40滴/min左右,這樣用不了多少水卻可較為有效地防止爛角,并可節(jié)約用水,加快干燥,提高磚坯質(zhì)量。
較好的辦法是將水機口改為油機口,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。做法是:通向四角注水改為注油,并控制流量為40滴/min左右,其耗油量每萬塊磚不足1kg,成都有的磚廠耗油量每萬塊磚才0.6 kg~ 0.8 kg,比在切坯臺上人工抹油省油多了。
更好的做法是采用油、水全不用的干機口。這時必須使用“長機頭、短機口”,機口的長度為30mm~50mm。如前所述,機口四角對泥料所形成的摩擦阻力最大,機口越長,這種阻力也更大,造成爛角的危險也越大。
實踐證明,適當長度的機頭完全可以對泥料形成足夠的壓力,使其成為密實的泥條。機口的作用僅僅是規(guī)范一下泥條的外形尺寸,機口有30mm~50mm長就足夠。